當家有早療兒,身為媽媽的女性角色常須承擔更大壓力,甚至常遭受「沒生好」等不公平指責。專家指出,現代性別平等意識抬頭,傳統觀念的框架應該破除。早療家庭相較一般家庭已經更辛苦,男性也應介入照顧,不僅分攤女性重擔,也可望成為家人間「潤滑劑」。



googletag.cmd.push(function () { googletag.display('div-gpt-ad-1489561879560-0'); });



4歲的小熊出生後眼睛無法對焦、頭圍遲遲沒有變化,媽媽假藉口水疹帶到醫院檢查,不讓家人發現;經醫生判定為先天性腦中風多囊性腦質軟化症,腦部嚴重受損,影響發展。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



「一開始真的很難接受!」小熊爸坦言,曾有整整一年用工作填滿時間,每天早出晚歸、封閉自己,逃避家裡有「不正常」的孩子。但他看見小熊媽為孩子犧牲,更得獨自面對內心自責與家族壓力,決心勇敢面對,開始陪小熊進行療育,同時與母親溝通、讓長輩了解孩子狀況,成為妻子與婆婆之間的潤滑劑。曾有國內研究指出,家有早療兒的主要照顧者超過77%為女性。伊甸雲嘉區區長洪宏錡也說,觀察主要照顧者仍以媽媽居多,爸爸僅約2成,顯示華人傳統仍視為女性責任,無論長輩或小孩需要專職照顧,幾乎清一色是女性。尤其,南部地區更重傳統習俗、信仰,常見媽媽遭指責「沒生好」、甚至以輪迴、業障為由,需承受更大壓力,確實不公平。家有早療兒的邱世昌說,長輩曾質疑妻子懷孕時「沖喜」、「觸怒胎神」,需與傳統習俗衝撞。洪宏錡指出,性別平等意識抬頭,傳統框架應破除,爸爸介入照顧將大幅減輕媽媽重擔。早療家庭較一般家庭更辛苦,若夫妻無法共同承擔,最後受害還是無辜的孩子。(中國時報) var _c = new Date().getTime(); document.write('');



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

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

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

ONEAD_slot('div-mobile-inread', 'mobile-inread');

});

}




11BDCA523F08ADB0
arrow
arrow

    bushe0o22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